很多人的传统印象,孩子都不想去培训班,是家长非要逼着孩子去。但其实相当一部分比例是孩子要去培训班,父母或者支持或是被动接受。以及一些孩子开始是父母让去培训班,但很快孩子习惯了培训班的教学模式,不愿意再将主要的学习精力投入课堂。
父母让孩子培训,孩子真的不想去,大多数父母也只能无奈放弃,但孩子要补课,大多数父母即使不想让孩子去补,尤其家庭条件一般的,也不得不让孩子去补,哪怕知道不能改变孩子补课也是学渣的事情。
补习对于孩子的吸引力,一是信息差获得带来的情绪满足,二是对于重复灌输学习的适应,不自觉降低学习效率,三是学习的模式,追求怎样做而不是为什么,不需要自主思维能力投入,维持在思维舒适圈。
这些吸引力,可以快速让孩子从适应到离不开,补习越早补习强度越大,短期的正向回馈越高,对于培训班依赖性越强,但其对应效果的边际效应却在不断减弱。
信息差获得带来的情绪满足,一些所谓的培优拓展,低年级学生提前学习高年级知识,并不是获得对等的思维,而是一些概念和解题方式的提前接触,包括一些奥数拓展也是如此,追求知识点快速接触的进度,而忽视知识体系搭建的牢靠程度。
反复灌输学习的适应,习惯于同样的知识点,培训班学习一次,课堂学习一次,课后再来所谓培优一次,更长学习时间而且是灌输式学习时间堆砌,对应的就是学习效率的建立。而随着学习难度和强度提升,可利用的重复灌输时间越来越少,而学习效率的降低却很难再恢复,成绩的大幅度下降,成为大概率现象。
现在的培训班越来越市场化,尤其一些大型的培训机构,不再注重思维引导,效果太慢大多数补习学生会抵触,这不契合培训班的发展需求,即家长认可成绩的快速提升和学生思维强度降低后的接受度,至于长期思维能力不足,对于培训班运用不是劣势,反而会使得其因为自主思维能力的缺乏离不开补课。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